量子拐点已至:诺奖按下加速键,万亿赛道背后的资本与科学共识

一、开篇:万亿量子的拐点——资本与科学的长期共识

量子技术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,而是正在重构产业的 “万亿级变量”。

据 McKinsey《2024 年量子技术监测报告》,全球量子技术(QT)生态已积累420 亿美元公共投资;2023 年私人投资虽降至 17.1 亿美元(同比降 27%),但降幅远低于全球初创投资 38% 的平均水平 —— 这意味着资本对量子的长期信心未减。

图片来源:《麦肯锡2024 年量子技术监测报告》

更关键的是,量子技术预计 2035 年解锁 2 万亿美元经济价值,生命科学、金融、化工、交通将率先受益;到 2040 年,量子计算、通信、传感三大领域市场规模合计将达 1730 亿美元。

图片来源:《麦肯锡2024 年量子技术监测报告》KellyOnTech
图片来源:《麦肯锡2024 年量子技术监测报告》

而 202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布,更是给这条赛道按下了 “加速键”。

二、诺贝尔奖的产业密码:宏观量子效应的“穿墙术”

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在“宏观量子效应”领域做出奠基性贡献的三位物理学家: 约翰·克拉克(John Clarke)、米歇尔·德沃雷(Michel Devoret)与约翰·马蒂尼(John Martinis)。

他们的工作,简单来说,是用超导体和绝缘体造出 1 厘米大小的 “约瑟夫森结”,首次在肉眼可见的尺度上,让数十亿电子对像单个粒子一样,实现了神奇的“集体穿墙”(量子隧穿效应)。这项研究奠定了今天超导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基础,扫清量子计算规模化的关键障碍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的实验操作者约翰·马蒂尼(John Martinis),后来成为谷歌 ( Google ) 量子计算团队的领导者,并在 2019 年带领团队实现了量子霸权– 成为从理论到商业的关键里程碑。

而这背后的产业信号远比荣誉本身更重要:

  1. 它为量子计算规模化扫清了思想障碍:证明了宏观系统也能展现出稳定的量子行为,为建造更大、更复杂的量子计算机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与实验基石。
  2. 诺奖与产业技术的强关联: 诺奖的认可与当前容错量子计算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。麦肯锡报告指出,在 2023-2024 年,IBM、Microsoft、IonQ 等巨头已在“量子纠错”上取得关键进展。

三、案例:IonQ AQ64—— 云服务已开放的 “商用量子计算机”

在我的书中《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n China》介绍过IonQ ,它是全球首家纯量子计算上市公司,走 “离子阱” 路线:用电场 “抓” 住带电离子,靠离子 “内部震动” 存信息,操作错误率低于 0.1%,是目前 “最准” 的技术路线之一。

其 2025 年推出的第五代量子计算机 “Tempo”,实现了64个 “算法量子比特(AQ)”—— 这意味着系统可同时探索超过 18 万亿亿种计算可能,处理能力比去年的 AQ36 提升了 2.68 亿倍,远超同期 IBM 系统。

Tempo 系统已在多个前沿领域展示落地价值:与现代汽车合作模拟锂电池材料,与阿斯利康合作加速药物发现。

更重要的是,IonQ 是唯一一家同时在亚马逊 Braket、微软 Azure 和谷歌云三大主流云平台上提供服务的量子系统,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使用门槛,加速了商业化进程。

四、结束语:量子商业化拐点已至

量子技术,已不再是远期的赌注。

它正进入工程化与商业化的早期阶段,硬件性能正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应用。


对创业者而言,这意味着一层全新的算力优势;对投资者来说,这堪比半导体产业在1970年代的历史性机遇,一个时代性的拐点已然出现。


诺贝尔奖向我们证实了宏观量子相干是可行的,而IonQ则证明了它能够被制造、规模化,并且可以按小时付费使用。

视频版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