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硬核」突围:中国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「跑」向万亿场景

DeepSeek的爆火让资本圈陷入一场幻觉:仿佛只要给机器人装上AI大模型,就能瞬间解锁《西部世界》般的智能。但现实是,当科技巨头们还在实验室里调教大模型的“逻辑脑”时,成功 “破圈出道” 的是那些能做出各种炫酷动作的具身机器人。例如,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会鲤鱼打挺,优必选的Walker X会打太极,甚至连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“天工Ultra” 都跑完了半程马拉松。

这背后折射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核心矛盾:

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核心矛盾是 “炫技级硬件能力” 与 “尚处发展初期的 AI 水平” 间的显著断层。

根据立德机器人平台的报告,2025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 82.39 亿元,但其中超过 70% 的订单来自工业场景(如汽车制造、3C 电子)。在这些场景中,机器人仅需 “精准执行预设动作”,尚未对 “自主决策” 能力形成广泛刚需 。

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催化剂

刚刚过去的 4 月份,有两件和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活动格外引人瞩目。4 月 15 日,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在北京举办;4 月 19 日,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。

据赛事官方数据显示,此次比赛全程 21.0975 公里,吸引了 20 支机器人队伍参赛,同时还有 12000 名人类选手同场竞技,最终仅有 6 支机器人队伍完成比赛,完赛率为 30%。

冠军“天工Ultra”以2小时40分42秒刷新运动性能纪录,最高时速达12公里/小时,续航突破2小时。这场充满科技感与挑战性的赛事,不仅是机器人技术的试金石,更折射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机遇。

技术验证:突破实验室的 “极限挑战”

马拉松赛事堪称检验机器人技术的 “终极考场”,对机器人的长时运动稳定性和复杂地形适应性提出了极高要求,有力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。

  • 关节灵活性与动力系统革新:国产谐波电机的广泛应用成为一大亮点,通过降低电机转速,大幅提升关节输出能力。
  • 散热系统的极限考验:高负荷运行下,机器人关节需在 3 小时内完成超 10 万次动作,产生的高热量对散热系统是巨大挑战。
  • 开放环境适应性:面对大风、降雨、不同路面材质及坡度变化,基于强化学习的算法发挥了关键作用。某机器人通过实时感知环境数据,动态调整步态,在强风环境下依然保持稳定前行,展现出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。
  • 电池续航与能源管理:机器人换电技术成为赛事一大看点,热插拔技术实现了无需关机即可快速更换电池,类似无人机的备用电源设计,让机器人续航能力得到显著提升。
  • 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:20 支机器人伍同场竞技,电机运行对信号的干扰、机器人之间的信号冲突等问题亟待解决。

产业链协同:国产核心部件的 “高光时刻”

这场机器人赛事不仅是前沿技术的竞技场,也成为展示中国工业供应链协同能力的重要平台。通过提升国产核心零部件的可见度与影响力,大大加速了进口零部件替代的进程。

像灵动科技、绿的谐波和柯力传感等公司充分展现了自身的实力,它们的产品在紧密相连的价值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—— 从动态平衡算法、力控传感器,到执行器、谐波减速器、空心杯电机、灵巧机械手、3D视觉系统,以及应用场景的数据提供商等各个环节均有涉及。

政策与资本:产业发展的 “双引擎”

在中国前瞻性的政府政策与大量资本投资的协同推动下,中国的机器人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增长。这种双引擎驱动的方式不仅加速了技术进步,还巩固了中国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。

2025 年 3 月 5 日,李强总理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为中国的科技未来勾勒出了一幅全面的路线图。报告首次将 “具身智能” 和 6G 技术列为重点发展方向,同时还强调了促进商业航天事业、低空经济、生物制造以及量子技术的发展。这些领域被视为培育 “新质生产力” 的关键所在,彰显了中国致力于高科技、高效且可持续发展的决心。

在资本层面,产业基金通过 “产业运营” 模式整合生态,吸引行业内企业战略注资或提供订单,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。

国家创投基金: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设立国家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,重点支持机器人、人工智能及前沿创新领域。该长期基金计划在20年内吸引近1万亿元人民币(约合1380亿美元)的投资,体现了中国对技术持续发展的强大决心。

工行科技创新基金:中国工商银行启动总规模800亿元人民币(约合110.4亿美元)的科技创新基金,聚焦半导体、先进制造等“硬科技”领域。此举与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和推动科技进步的战略高度契合。

通过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引擎,中国正加快构建一个融合政府引导与金融支持的协同生态系统。这不仅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快速落地,也为中国在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竞争中抢占高地打下坚实基础。

商业化之路:技术、应用与成本的 “铁三角”

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快速发展,这一进程由三大相互依存的支柱共同驱动:技术创新、多元化应用场景,以及成本优化。

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研发方面不断取得突破,致力于实现与人类动作和互动的高度仿真。例如,灵动科技开发的算法已使机器人能够实现如持续奔跑等动态动作;而帕新科技则打造出具备触觉识别能力的传感器,使机器人能够分辨不同人类皮肤的质感。这些技术进展对于推动机器人融入以人为本的使用环境至关重要。

目前,人形机器人在中国的多个行业中已逐步落地应用。以汽车制造业为例,优必选正与一汽-大众等整车厂商合作,将机器人应用于装配线上,用于螺栓紧固和零部件安装等任务。

要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,降低生产成本是关键一环。中国制造商正凭借强大的电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,获得如执行器、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成本优势。例如,普渡机器人位于江苏的超级工厂年产能高达10万台,通过自动化与标准化联合生产大幅降低单位成本。而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中,超过50%的零部件来自中国,其中包括电机、传感器和减速器,凸显出中国在硬件制造上的全球竞争力。

中国式创新的「非对称突围」

中国正在走一条务实的发展路径——依托具有成本优势的硬件供应链抢占真实应用场景,并利用由此积累的数据反哺人工智能的演进。在最近的机器人赛事中,“天工Ultra”的夺冠不仅是捧回了一座奖杯,更是一种信号。

中国式的“非对称突围”是一种独特而扎根现实的战略:通过深厚的制造能力和以场景为驱动的快速迭代,迈向人工智能的长期领先。在这一战略中,每一颗螺丝、每一个传感器、每一条数据,都是一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,正悄然而有力地重塑智能机器的未来。

特别鸣谢以下专家的看法和专业分享:(排名无先后顺序)

  • 李丰,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;
  • 谌威,钛虎机器人产品生态负责人;
  • 何刚,财经领域专家,《财经》杂志主编;
  • 李翔,《详谈》主理人,得到 APP 前总编辑。

English version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